欢迎光临必发BIFA官方网站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某某工厂-专业生产加工、定做各种金属工艺品

国内金属工艺品加工专业厂家
全国服务电话 全国服务电话 400-123-4567
产品展示
联系我们
全国服务电话: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 0000 000

邮箱:admin@jiansujichang.net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品展示 > 产品分类三

一位幻迷在群里晒出了一本日版《三体Ⅲ》


  最近,《三体Ⅲ》在日本的首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口碑和销量再度爆棚,并登上了日本亚马逊文学/评论类销售排行榜冠军,《三体》系列在日累计销量也达到了近50万册。

  作为文化输出大国的日本,诞生了不少动漫作品,而《三体》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日本畅销,也成为了近十年来中国最成功的文化输出案例之一。

  前几天,日本科幻交流群里有一位幻迷晒出了他刚在日本买到的《三体Ⅲ》,大家纷纷表示十分眼馋。我们顺藤摸瓜联系到了这位幻迷,想看看能不能通过他挖到更多《三体》在日本幻圈的真实情况。

  带着这些疑问,跟随这位日本读者和三位日文编辑一起,来深入了解下《三体》在日本爆火的缘由,以及日本科幻的发展现状吧。

  玖乐科幻世界日文编辑。负责作品有《老威尔的行星》《寻梦芦笛》以及“怨仇星域”系列等。是小川一水和刘宇昆的迷妹。

  树懒科幻世界日文编辑,偶尔自己也搞搞翻译(确实是非常谦虚)。负责作品有野尻抱介《太阳篡夺者》等。

  GTC:我是2012年来的日本,今年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在这边读的大学和研究生,现在在日本从事IT工作。我初中便开始阅读《科幻世界》,现在已经三十岁了,是一个十多年的老读者。这几年在国外不像国内买书那么方便,就经常读电子版,可以说是看着中国科幻文学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GTC:要看在哪里。神保町的书店到处都是铺天盖地的《三体》海报,因为那里有一定规模的中文书店,难得有这样流行的中国书籍发售,所以办得很热闹。别的书店会把三体放在出书推荐栏或者销售推荐栏,有些地方也会挂《三体》的大海报和宣传画。

  GTC:日语和汉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因此读日语书籍有一种奇妙的亲切感,阅读起来有一种奇妙的体验,就像是在国外吃中国菜,味道不对,但是也感觉很亲切。而且大刘的很多专属名词用日语翻译过来,有一种莫名的二次动漫的感觉。

  GTC:只要是读过《三体Ⅰ/Ⅱ》的都说好。《三体Ⅲ》刚刚出,他们对程心最后做了什么还不太了解。他们主要关心的是黑暗森林法则,以及中国科幻的发展和近现代文学的走向。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是,大家对大刘是否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进行了讨论,还特意去找了大刘的事迹来看了一看。

  GTC:日本的科幻文学发展得很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一大批科幻作家,他们的读者现在也已经四五十岁了。这批人对中国认识非常清晰,也是看着中国发展起来的一批人,因此对《三体》大量的宣传都是依靠这些大叔。感觉现在日本的年轻读者越来越少,《三体》的出现正好也满足了日本年轻读者对科幻的好奇和渴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吧。

  GTC:有,我参加过日本的《三体》科幻讨论会。现在主要都是线上活动,线上的讲座或者分享会/读书会。年纪大的人居多,年轻人还是少。

  GTC:日本人有一种相对客观的民族性格,只要你是出色的,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赞许。而且他们很喜欢组织小团体活动,比如各种研讨会,来拉近作家、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加深读者对创作历程和对作品的理解。我感觉这点我们可以加强。

  冰棍:日本科幻从二战战后就开始发展,得过科幻奖项、能拿出代表作品的科幻作家成百上千。中国引进的日本科幻从数量上而言,仍未覆盖日本所有知名科幻作品。可以说,国内科幻迷目前对日本科幻的了解程度还处于萌芽阶段。不过,多亏科幻出版机构和译者的共同努力,国内引进了不少上乘之作,为科幻迷喜爱上日本科幻奠定了基础~

  树懒:近些年国内引进了的日本科幻越来越多,很多新作者的作品也译介了进来,已经不是几十年前那个只能读到星新一和小松左京的年代了——读者比较容易接触到数量众多的日本科幻作品。其次网上也有不少大神致力于这方面的资料整理和相关知识的科普。现在想知道什么,直接去日本网站上查也很容易查到。

  玖乐:单说科幻文学,目前引进作品中还是欧美科幻占主流,不过日本科幻文学也有自己忠实的粉丝群体,且大多有受日本动漫和日本纯文学的影响。

  冰棍:日本科幻经历了数个发展阶段,也有过喜爱恢弘叙事的黄金年代,只不过现在他们更偏爱文学性的作品。就中国已经引进的日本科幻而言,有《三体》这种体量的作品并不多,但仍有一些让我们能读出些许《三体》味道的作品,比如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野尻抱介的《太阳篡夺者》、神林长平的《战斗妖精·雪风》等。

  至于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日本科幻,有伊藤计划三部曲(已多次引进)、神林长平的“火星”三部曲(尚未引进),以及最近才出的梶尾真治的《怨仇星域》三部曲(虽然才出第一部,不过后面的已经在路上了,不出意外今年能出完,不鸽)。

  树懒:说到宏大世界观的日本科幻,最近科幻世界精装再版的《太阳篡夺者》就很不错(打个硬广),是一部设定很宏大的硬核太空歌剧,获得过2003年的日本星云赏。

  玖乐:《三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品,要用宏大世界观来类比有些困难。个人认为足以给人震撼的日本科幻有《铳梦》《PLUTO》。超乎想象的世界观构建、触及人性以及触动人心是我偏爱科幻作品类型,最近特别喜欢的是小林泰三的《擦眼睛的女人》,一直特别喜欢的是小川一水的《老威尔的行星》。

  因为最近终于推出了“怨仇星域”系列第一部,所以隆重推荐一下,梶尾真治老师胸怀之开阔在个人阅读的科幻作品中是难得多见的,他能够将命运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用举重若轻的方式书写出来,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师。

  树懒:精通双语肯定是基本条件。当然对各种科幻概念比较了解的译者翻译科幻小说肯定要顺畅些,也不容易出现常识性错误。如果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翻译时细致耐心一点,遇到不知该怎么翻译的概念多查资料、查辞典,或者咨询专业人士,其实问题也不大。文学翻译首先要解决语句、行文上的问题,要“说人话”,译者在翻译时要意识到自己是为本国读者服务的,至于知识上的问题都好处理。

  冰棍:先直接上结论:我认为翻译日本科幻,不一定需要懂科幻(当然懂的话更好),但一定得懂查资料。科幻作品往往有比较新颖或独特的点子,其中涉及的一些资料或许比较冷门,这就要求译者和编辑的知识面比较广,或者有渠道去查证信息,我认为这方面是比较难的。在查证信息时,我们常常会到处问,问搜索引擎、问书、问熟人、问大佬……甚至有时会直接问作者。不过,这个过程也挺有趣就是了。

  玖乐: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译者,首先要学好中文,尽量培养出自己的语言文字风格,否则很容易被作品带偏,产生所谓的“翻译腔”。外语学习和科幻了解都是其后的事情。(顺带打个广告,想要尝试日语翻译工作的同好,欢迎带着自己的翻译作品投稿:)

  玖乐:日本科幻作品有它独特的风格,有时候它可能不是那么“硬”,有时候它的题材可能超乎常理,读者需要抛下对“科幻”的既定印象来了解日本科幻。

  树懒:我觉得还是要读者先消除对日本科幻的刻板观念吧。中国读者读国内或者欧美科幻比较多,习惯了这些作品的风格,初读日本作品有可能不太习惯其风格,比如某些读者认为“日本科幻格局太小”。有这些观念,多半是因为阅读量太小。接触的各类日本文学作品多了,看过足够多的各时代、各风格的作家作品之后应该就会打消这种想法。

  冰棍:我觉得最容易被误解的就是——提到日本科幻就是围绕各类动漫游的争论。比如有人觉得日本的××动画是很不错的科幻,有人则会嗤之以鼻说“那也配叫科幻?”。另一方面,日本和欧美一样,科幻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泛化”的阶段,也就是说某个作品看起来似乎不那么科幻,但大众认为它就是科幻。这些现象是由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值得我们科幻工作者好好研究。当然,争论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坏事,只要能从中发现意义,那就是好的——毕竟有时候争着争着,就成了大型安利现场(笑)。

  玖乐:完全是可以预料的。首先作品本身在全球都拥有不小的人气,在之前众多语言版本的人气积累以及“雨果奖”的加持下,日本科幻粉丝对《三体》可以说是翘首以盼的状态。这是一部质量优秀、能够引起深刻共鸣与深度震撼的作品,日本拥有接受这样作品的底蕴和庞大市场,出版方早川书房也进行了大力宣传。在作品质量、宣传推广集具的情况下,《三体》系列没有理由不在日本大火。

  树懒:应该说多少还是有预料到,但本以为就是在幻迷圈里火的程度,爆红成现在这个样子、顺便还在日本带起了一波中国科幻热,确实出乎意料。原因我觉得有好几个。首先《三体》系列本身就是容易“出圈”的作品。它虽然是硬科幻,但即使你看不懂里面某些复杂技术的描写,同样也能很好地沉浸在情节之中——而它在故事情节上是非常优秀的。这也是这个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出圈”、吸引一大票非科幻爱好者的读者争相阅读的原因。

  其次是日本读者对中国科幻的新鲜感。很多日本读者接触中国文学较少,接触中国科幻就更是几乎没有,对于中国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陌生,自然会感到好奇:那本别人都在聊的中国科幻小说到底是写的啥?要不我也买来看看吧。

  还有一点就是中日毕竟同属东亚文化圈,书中的某些东西日本读者或许比较容易理解。

  冰棍:《三体》系列引进日本的时间点其实算是比较晚的(比英文版晚了五年),而早些时候我们拿到了《三体》系列在韩国的销售情况,所以一开始我个人对《三体》在日本的销售情况是持担忧态度的。不过好在,事实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首先是,以立原透耶、大森望老师为代表的日本《三体》译者、校对的辛勤付出,正是有他们在,才让《三体》日文版的翻译质量有了充分保障。立原透耶老师本身就是个中国通,有她把关,才使得翻译足够接地气。而大森望老师虽然不会中文,但其本身就是一个翻译过上百本欧美科幻的大佬级译者,他在得到《三体》翻译初稿后,仔细对照英文版《三体》对初稿进行了大量纠错,最终才确保了整个项目的翻译质量。因此,从稿件的完成度来看,《三体》日文版如同英文版一样,可谓是无可挑剔。

  其次是,日本有许多《三体》迷自发组织起来,一起研究和宣传《三体》。这是让我没想到的,其中最让我关注的就是小岛秀夫,他对《三体》的喜爱真的是溢于言表。然后就是日本的科幻迷,在看过《三体》之后,无不赞不绝口。这一方面是因为《三体》本身素质过硬,另一方面也正如我上面所说,翻译版的质量也很有保障,这才令众人折服。

  再者,日本的确也很久没有出现这种带有黄金年代气息又如此有趣的科幻作品了。

  Q:你觉得日本的科幻文化氛围、作者创作水平、编辑出版流程和国内的差距在哪里?

  树懒:在科幻文化氛围上,不得不说可能还是日本要略胜一筹。日本科幻起步较早,而且很快就有漫画、动画、游戏等等各项相关产业跟上,科幻可以全方位地在不知不觉中渗入普通人的生活,而中国科幻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是只有小说。

  当然,近年来中国ACG行业的发展也快了起来,这对科幻文化氛围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创作水平嘛,只能说两国科幻作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至于编辑出版流程的差异,这个问题涉及的东西比较复杂,几句话说不清楚。

  冰棍:这么说可能有些偏颇。在日本,除了最为核心的科幻粉丝,他们的科幻作品(不止是科幻小说,还可能是电影、游戏等)还有着大量的受众;而在中国,可能是核心科幻迷占多数。这同样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同时这样的情况也在不断改变。

  国内参与到科幻影视、科幻游戏创作的团队越来越多,项目资金、人才力量也在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日本的文化产业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并不一定适合我们盲目模仿,但的确也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也是中国的科幻业内人士需要去研究和探索的。

  我这里举一些相对具体的例子。比如日本的图书出版社和国内不同,它们几乎都是私有的,所以在出版上操作空间比较大,基本上发展完全看市场。这当然是有利有弊,毕竟不受限制的自由也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弊端。又比如,日本作家有个“出道”概念,就像是歌手一样,出道之后会有经纪人去辅佐,而作家经纪人就是编辑,作家在出道后还会受到出版社的多方位照顾,以帮助其进行创作。又比如,有不少日本作家,都是早期通过科幻作品出道,后面又转型成为推理小说、悬疑小说、大众小说、轻小说作家;而反过来,也有许多不以科幻作品闻名的作家,偶尔也会创作科幻小说,这一点就跟中国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科幻在日本已经融入了许多人的生活,虽然人们不一定能随时清楚地认识到“啊,这就是科幻”,但却能够接受它,并让它一直保持下去。其实我也挺希望看到科幻在我们身边也能如此。

  Q:日本动漫是日本科幻的主要表现形式?日本科幻的发展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玖乐:动漫的确是日本科幻的主力军,许多经典科幻作品都出自伟大的漫画家之手。动漫本身就是日本文化表现的一大重点。我也很喜欢看日本科幻漫画,最近的书单是《亚人》和《PLANETES》。任何文化要发展都应该兼收并蓄,加强中外科幻文学交流十分重要。

  冰棍:日本的影视行业的确非常厉害,不论是TV动画、剧场动画、动画电影,包含科幻元素的都有很多代表作品,随便到视频网站上的索引区里搜一下就能发现,真的非常多。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宫崎骏的许多动画电影,虽然大众常常并不以“科幻”去定义它,但它的确也包含了不少科幻元素(像是《哈尔的移动城堡》,就很有蒸汽朋克的感觉)。作为科幻从业者,这让我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还有就是,日本的科幻大奖之一的星云赏也会对多媒体作品颁奖,比如让我们津津乐道的《钢之炼金术师》就曾获得过日本星云赏,而我们常常并不会认为《钢之炼金术师》是科幻作品,但这部作品本身确实包含了不少科幻元素,且有一定的科幻内核。

  回到正题,之所以许多人认为动漫是日本科幻的主要表现形式,我想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科幻元素和内核已经渗透到了大众能够接触的领域,而动漫就是大众接受的一种多媒体形式。而在中国,科幻仍属于亚文化中的亚文化,还不够大众。使科幻变得更为大众化,将是我们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

  最后再说得不那么严谨一点,我想,日本科幻跟中国科幻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日本科幻并不显得那么“高冷”,而更加追求大众娱乐性。(插个话:《三体Ⅲ·上》日文版书腰上的广告语,有一段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entertainment,终于迎来完结”。)而在中国,科幻文学在许多时候仍被当作一种严肃文学。至于这之间的优劣,我并不想做结论,我认为算是各自的特色。

  即使土壤不同,也能生出各自优秀的作品,我想这就是文学的有趣之处吧。该如何保持自我特色,又不断积极探索,寻求改变,并把科幻的种子带向更广阔的空间,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要去做的吧。

  日本科幻植根于和我们截然不同的土壤,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这个海上邻国的经验中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中国科幻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